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上海频道: 致敬茶圣圆茶梦 返本开新铸茶魂

上海频道
上海频道 
致敬茶圣圆茶梦 返本开新铸茶魂
Mar 29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阳春三月,正是品茗论道的好时节。距离上海3小时车程的武夷山麓,藏着一家80后海归女茶人用12年时间潜心打造的以特色茶文化为主题的被誉为"亚太最美民宿"的精致茶舍——"嘉叶山舍"。日前在此(福建省武夷山市福莲生态茶庄园)举行的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全国首家分馆(武夷山分馆)开馆盛典,一时间成为这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最大的盛事,堪称新老茶人致敬茶圣、再续茶缘、共话茶事、乐享茶情的茶界盛会。

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分馆开馆仪式及揭牌仪式现场

那么,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当代茶圣吴觉农与沪闽两地有着怎样不解的茶缘?从2005年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总馆在大上海百佛园落址到2019年分馆由武夷山"福莲嘉叶"首开,两地茶业掌门人是基于怎样的初心?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如何返本开新、集体发力,寻中华茶脉,求匠心之道,为茶正本清源,以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推进全民饮茶?在传统茶文化的差异与共性里如何探寻契合当下的理想茶生活,尤其是海派茶文化与闽粤茶文化又将如何完成从"守"到"新"的完美融合与蜕变?带着这些思考,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吴觉农先生诞辰122周年、逝世30周年之际,京沪闽茶学界泰斗、茶业掌门人与广大茶人和爱茶人及各路智者贤达纷纷齐聚国内版小"京都"共同开启一场茶文化的探寻之旅。

致敬茶圣"敢为先" 初心不忘续茶缘

在中国,至少有三位与茶有关的人物被当之无愧地誉以为圣者一一神农、陆羽和吴觉农。他们分别引领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叶文明历史之进程的三个阶段一-一茶的发现、茶的兴盛和茶的现代化。而三位圣者所崇尚的茶人精神的共同之处便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兴我中华、造福世界",特别是"敢为人先"在当代茶圣吴觉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吴觉农,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中国茶界的一面光辉旗帜。他生前曾为中国茶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21年撰写《茶树原产地考》,首次权威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1921年撰写《中国茶业改革方准》,首次提出振兴华茶的改革方准;1931年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出口茶检验标准——《出口茶叶检验标准》;1940年在复旦大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科系;1942年在武夷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1949年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国营专业公司中国茶叶公司;1949年自费出版了世界茶叶巨著《茶叶全书》中文版;1979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茶经》的权威著作——《茶经述评》;1987年,首倡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以当代茶圣吴觉农为代表的中国茶人展示了与以往中国传统茶人不一样的文化面貌,在其引领下中国茶叶文明开始全面进入现代化的进程和复兴之路。

从吴觉农一生所创造的诸多"第一"不难发现,在复兴中华茶业的漫漫长路上,他与上海和武夷山有着不解的茶缘。1937年我国最大的茶叶口岸——上海沦陷,茶叶生产、收购、销售体系被打乱,令吴觉农感到,振兴茶业必须造就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于是1940年他在复旦大学设立茶叶专业系科,随后在1941—1945年抗战最关键的时期,携家小来到武夷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学研究所,以实业支援抗战,亦为武夷茶注入了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吴觉农的诸多成就都在沪闽两地创造,两地茶文化也因他而名声大噪!海派茶文化与闽粤茶文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影响力,吴老功不可没!"1986年11月23日时任上海市茶叶学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刘启贵曾在《文汇报》撰文评价当代中国茶圣吴觉农。他首次在上海发出了赞扬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声音。

许四海和吴觉农之子吴甲选先生

为了更好的纪念吴觉农茶学思想、弘扬中华茶文化,中国著名鉴藏家、紫砂壶制作大师、茶文化专家、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人、当代茶圣吴觉民纪念馆总馆馆长许四海,积极发扬吴觉农"自觉悟"的茶人风骨,主动献出私家园林——百佛园,并投入千万元的个人巨资,从2005年开始,历经14载不遗余力地支持纪念馆及其升级版新馆的建立,使其成为全国迄今唯一的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

随后他又创造性地建成了包含远古茶圣神农氏纪念馆、古代茶圣陆羽纪念馆、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在内的国内唯一的"一带一路"中国茶圣博物馆,以珍贵的文献资料,配以茶文化相关茶具、茶器等展品贯穿起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充分发挥展陈水平和馆藏优势,使茶文化发展有迹可循,让更多优秀馆藏文物与观众见面,通过介绍古人思想、饮茶生活风貌的形式,推动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推广和恢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又使观众对"中国历代茶圣"开创的茶文化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它们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一带一路"的感官视觉,象征着中国茶叶走向世界之茶马古道的延伸和发展。

正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言:"吴觉农上海纪念馆的建成,充分体现了中国茶人对当代茶圣的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生动地展示了从神农氏到陆羽到吴觉农数千年文脉不绝、薪火传承、源远流长的璀璨茶文化。"中国茶叶学会言:"吴觉农纪念馆的成立为弘扬吴觉农先生茶学思想,继承振兴华茶的事业,使吴觉农创导的茶人精神代代相传。"

现任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顾问的刘启贵表示:"许四海馆长在对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及其新馆的兴建等方面的投入和付出是全国茶人有目共睹的,不愧为茶人精神的真实体现。中国茶圣博物馆的建立更是他茶人精神的再接再厉、发扬光大。他不求回报、只求奉献,体现了一份无私奉献的崇高社会责任,是值得全国茶人和全社会尊敬的。"

当被问及"为何对弘扬茶文化如此全情投入、孜孜不倦"时,许四海回忆道,他第一次深入接触茶文化是在战场上,当时他随身带着一本茶书来读,血雨腥风之中,茶书令他内心宁静,使他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时他就发愿,一定要做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从战场上回到故土,虽然许四海做过很多职业,但是对于茶文化的痴迷,以及弘扬茶文化的决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茶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弘扬茶文化,其实也是中国'强国之梦'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讲茶道必言日本,论红茶必谈英国,似乎西方国家成了茶文化的源头和中心,而中国却成为一个可提可不提、日渐边缘化的地方,这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自己一直主张"无事喝茶、喝茶无事","复兴中华茶文化"是其一生的夙愿,尤其是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当下,作为一名茶人,应当有责任和担当来发掘与开拓、振兴与弘扬中国茶文化,以彰显海派文化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据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第二代传承人、四海壶具博物馆馆长许泽锋介绍,有着"江南壶痴"之称的许四海,从1982年涉足紫砂至2016年,34年的壶艺人生,共制作了1100余把紫砂壶,其中有不少作品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名家所收藏。2016年正当许四海的制壶事业达到巅峰时,他突然宣布"封印",将自己平时制壶所用的18方印章悉数用液体浇筑凝固,从此不再进行制壶创作,只为专心传播"茶事"。"封印"之后,主要致力于两件事。其一,呼吁复兴茶文化传统,号召国内文科大学恢复茶文化专业,培养一大批茶文化精英;其二,积极推广茶文化,大力普及场馆建设,同时,呼吁在海外开设"贡茶院",让中国的茶文化辐射到世界各地。

其实,很早前许四海就提出了"丝绸之路"茶文化普及计划。许四海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当代的顾景舟和陈曼生,只是想利用三个展览馆的丰富馆藏,把茶叶从食物、药物到饮品,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展示给观众。

丹山碧水"自觉悟" 诚心一片颂茶情

四海茶人是一家,万众齐心建展馆。如果说,在上海百佛园建造中国茶圣博物馆以提高吴觉农纪念馆的历史感、知名度、观赏性和感染力,是上海茶人致敬吴觉农的创举的话,那么在武夷山设立吴觉农纪念馆分馆,则乃福建武夷人的首创。

80后新茶人魏莉宁

年复一年,任重道远。当代茶圣纪念馆每年都要交出一份庄严的答卷。为了动员全国茶人继续关心支持吴觉农纪念馆,总馆提出了计划在全国每个省都开设一家分馆,与总馆实现资料共享的设想,以便更好地传承先生"科学兴茶"的思想,弘扬"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茶人精神,丰富中国茶文化的茶脉图谱。当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后,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分馆馆长、福莲(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80后新茶人魏莉宁曾积极发挥"敢为天下先"的茶人作风,主动请缨争取分馆的授权。从2016年开始,历时三年在4月14日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诞生122周年前夕,即2019年3月18日,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分馆终于在福莲生态茶庄园隆重开幕,自此全国首家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分馆正式对外免费开馆。

在当天的开幕式现场,武夷山市委书记林旭阳,武夷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建斌,武夷山市副市长彭秀莲,长江学者、十九大人大代表、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院长廖红,前外交官、吴觉农之子吴甲选及夫人张素娟,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邓崇慧,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顾问、上海市茶叶学会顾问刘启贵,吴觉农纪念馆总馆馆长许四海,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馆长、福莲(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莉宁等新老茶人参加开馆典礼。武夷山市政府代表彭秀莲副市长致辞,许四海、刘启贵、高胜利、魏莉宁分别致辞,庆典上总馆馆长许四海向分馆赠送当代茶圣吴觉农在武夷山创办的《茶叶研究》期刊真本,92岁高龄的吴甲选先生亲自到现场向分馆馆长赠送茶圣当年随身钢笔及"茶人精神 代代相传"祝贺词。吴甲选、彭秀莲、廖红、许四海、魏莉宁共同为武夷山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揭牌。

两代茶人

开幕式由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总馆副馆长、新茶人王婧主持,她以吴觉农的一生时间轴为主线,系统、详细地阐述了吴觉农传奇的经历,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其除茶之外、鲜为人知的家国情怀,并重点阐述了在武夷山开设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的特殊意义。

在揭牌仪式现场,当被问及总馆与分馆的区别时,王婧介绍道,4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总馆以茶文化发展史为引线,陈列了吴觉农生前使用物件、手写书稿、从事革命和茶叶事业活动的两百余幅珍贵照片、书籍等实物资料。她说,先生有两段话令自己感悟最深:一是吴觉农1942年11月30日在武夷山研究所纪念周年上讲话时提出的五点工作态度:"要爱团体;要公而忘私;要动静兼顾;即知即行;替人着想;共同修养训练。"他的讲话不仅语重心长,且富有哲理,也是其自身的写照。二是先生阐述的做人与做事最合乎理想的口号:"要养成科学家的头脑,宗教家的博爱,哲学家的修养,艺术家的手法,革命家的勇敢,以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力。"王婧表示,"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茶人,一直是我们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先生的' 工作态度和做人追求'便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准则。"

以钢琴和茶壶为例,王婧还饶有兴趣地分享了两个基地小故事。据她介绍,总馆有一架钢琴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吴觉农的心爱之物,老先生最喜欢的一首曲子是《送别》。每当遇到业务难题无法解决时,他就靠这架钢琴减缓压力、开拓思路。吴老曾感慨:"我离不开茶也离不开音乐,每当思维进入固定模式钻入牛角尖时是音乐解救了我,让我打开新的思路。"而喝茶品道是吴觉农的人生乐事。拥有一套紫砂壶在他那个年代也非常珍贵,所以吴觉农先生特别爱惜他的茶壶,每次喝完茶都要亲自清洗、沥干再摆放好,这套紫砂茶具伴随着吴老早起晚寝,见证了老先生一份又一份的论文手稿,陪伴他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茶叶进出口项目谈判。对于老先生来说,这套茶具更象是他的知己、家人与朋友。

在武夷山分馆武夷茶缘专区,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分馆馆长、同样为新茶人的魏莉宁表示,分馆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没有一味地复制总馆,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较之上海总馆,分馆的占地面积更大,展板上文字和图片尺寸更大,色彩明亮、设计感强。在分馆内还特别设立了武夷茶缘专区,详细呈现了吴觉农与武夷山诸多历史性的交集。同时,还在展览的基础上,将观展与体验有机结合,融入茶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品鉴的全程体验,设立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体验区,让人们在认识了解当代茶圣事迹、思想与精神的同时,亦能亲身体验古法手工制茶技艺。

据魏莉宁介绍,武夷山生活的四年时间,令吴觉农深深难忘。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致力于为中国茶科研及茶业复兴而奉献的朋友,虽苦犹甜。回沪以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我在崇安茶叶研究所的一些回忆和感想》中详细述说了他与茶叶研究所,与武夷山情缘的来龙去脉。而且,在他晚年时,还时常惦记武夷山和武夷茶,嘱咐儿子吴甲选收集他在武夷山的轶文,足见他对武夷山武夷茶的深情。"'科技兴国为大事,中茶所建在崇安。吴公尽集精英士,生化栽制细细研。'这四句诗是吴觉农武夷情缘与功绩的最好总结,这段历史在分馆的茶缘专区得到了完整再现。"

吴觉农之子、92岁高龄的吴甲选及其夫人张素娟在参观过程中,一字一句,一图一物,都看得十分认真仔细。从两位老人的目光中,可以看得到欣慰与赞许。他们表示,父亲原名荣堂,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不管是父亲早年改名,用70多年的时间创造无数第一,还是新老茶人在上海百佛园建立总馆,今天在武夷山开设全国首家分馆,都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意义,既是对父亲的一种致敬,更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两次开馆,我都亲临现场,亲笔题词,每次置身展馆,看着一张张老照片,父亲的音容笑容都宛然如昨,非常感动、非常震撼。从中我感到中华茶业早已苏醒,繁荣的茶经济、昌盛的茶文化未艾方兴。希望其茶学思想和茶人精神能与时俱进、代代相传!"

而当回忆起分馆落成的始末,魏莉宁则感慨万千。她坦言,当听闻许多年轻一代茶人都不了解吴觉农时,感到非常遗憾。她表示,当初决心将吴觉农先生的纪念馆引入武夷山,既是为了表达对先生的敬仰,也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新一代茶人了解传统茶文化,学习"茶人精神",认识到传承对于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三年来,得到了武夷山市政府的支持,得到了爱国茶人吴觉农家属们的允许,得到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的授权,得到了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百佛园总馆的认可和协助。从接到纪念馆授权到今日开馆,深深地感受到作为现代茶人的幸运及肩上的使命;作为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分馆的承建管理单位——"福莲嘉叶"能在武夷山打造吴觉农先生的精神栖息地,让更多的武夷茶人去了解茶圣,可谓责任重大。作为武夷茶人受此恩泽,更应当秉承吴觉农先生倡导的"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茶人精神"返本开新",为武夷山乃至中国茶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对此,吴觉农纪念馆总馆馆长许四海表示:"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分馆的开馆,要感谢魏总(魏莉宁)和她的母亲。这对母女俩每次同我谈话,我都能感觉到她们的极大诚意,也感到她们心中爱茶爱乡之情。希望她们能把纪念馆建设成为吴觉农思想与精神的传播基地";上海市茶叶学会顾问刘启贵称:"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分馆的开馆,不仅是武夷山、福建茶界的盛事,也是全国茶界的盛事";上海市茶叶学会秘书长高胜利表示:"今年是吴觉农老先生诞辰122周年,也是他逝世3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间,在武夷山建立吴觉农纪念馆分馆,不仅更好地缅怀他的事迹,也能让他的茶学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院长廖红表示,"吴觉农为武夷山的茶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物质、科学与人文财富。继承吴觉农的精神,振兴华茶,立足科研,服务茶产业,使我国茶文化能够源远流长,是我们茶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上海联络处秘书长、吴觉农纪念馆秘书长马力和老茶人刘玉婷则表示:"今年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22周年暨2019第六届'上海全民饮茶周'系列活动即将到来,在这个时间点上建立分馆,为老一辈茶学家、茶学思想与茶人精神的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堪称茶文化与茶企、茶人结合的完美典范,希望分馆能成为武夷山自然风景区的旅游新地标和助力武夷山走向世界的金钥匙"。

返本开新"大自在" 匠心归隐圆茶梦

数年一剑铸茶魂,朋友相聚只为茶。在武夷山的一片自然山水中收纳了一方浓缩版的小天地。走出纪念馆,只见面积达700亩的福莲嘉叶原生态茶园四周茶树环绕、碧水丹山、硝风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烁壤、云雾迷漫、早阳多阴,置身茶田方能体会"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意境。若能遇上采茶工人一路采茶,更能品味古代茶人的匠心独运。尤其是每年四月初,采茶工人上线,新一季的岩茶从这里开始。一年中,只有这个月制茶室灯火通明,为了这一年的春茶,茶师傅们铆足了劲,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拣剔,全都在制茶空间完成,环环相扣。

而隐逸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茶山腹地,与纪念馆遥相呼应,被茶田包围的红房子民宿,则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两万平米的唐宋古韵私家茶庄园——嘉叶山舍。这座于2017年年末才面世的,从唐宋古韵中汲取灵感设计而出的山宿,纯粹、古朴、不喜繁复,让人联想到花间小路上的民居……来到这里,或许会有种身处京都的错觉。

嘉叶山舍

据了解,2004年9月,武夷山市福莲岩茶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2月,创始人魏元辰携夫人在香港参与并拍得国宝级母树大红袍。同年年底邀请建筑大师齐康教授开始福莲生态茶庄园的规划设计。作为"福莲嘉叶"首席执行官,魏莉宁从小在香港生活,并在海外读书,为完成父亲爱乡爱茶的心愿,回到家乡武夷山,用12年的时间潜心打磨福莲生态茶庄园。自2004年开始,"福莲嘉叶"以茶为连接世界的媒介,本着抱质守朴之心,坚守茶人本真,保持茶人之独立,十余年来,制茶技艺,心手相授。并通过关照人与传统、人与自然、人与茶、人与人的生命联系衍生出"莲、山、叶、人"的文化基因,坚守品牌初心,留住民族的根本,将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技艺,通过现代的美学诠释与技艺革新,使其重返当代生活,致力于打造一杯有温度的茶。而15年来,这位80后海归新茶人亦在商海沉浮中皈依内心,丈量从"守"到"新"的距离,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在不断对话与传袭中汲取精华,并在文化的差异与共性里探寻契合当下的理想茶生活,过上了"隐于市"的世外桃源生活。

据她透露,今后,还将以茶文化为大IP,做大做活茶文化,以倡导全民饮茶、推广爱茶爱生活的理念,创立一种全方位、一体化、沉浸式的茶文化传播方式,打造一场集茶历史、茶文化、茶旅游、茶经济、茶生活于一体的茶盛宴。"守艺,以造嘉质;传袭,以鸣中国。我相信,只有在守住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真正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茶文化带动茶生活、茶产业,倡导全民饮茶、推广爱茶爱生活的理念,这便是我所理解的'返本开新'的真谛所在。"(王一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