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徐汇区正式发布《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在全区全面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为所有的13个街镇聘请了一位社区规划师。每一位社区规划师的聘任周期为三年,同时也将建立社区规划师的考评及退出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与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二人,则受聘成为徐汇区的总规划师顾问。
从2008年第一位规划师进入到徐汇区算起,至今已过10年岁月。从点上的分散尝试,到如今的制度立规,社区规划师究竟在徐汇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徐汇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徐汇区首推风貌区规划师制度,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更新的探索性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基层社区、总规划师、专业设计团队等社会各界力量都积极参与到风貌区保护和更新工作,取得了不错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制定了风貌道路保护更新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等,也让一批风貌道路旧貌焕新颜,包括武康路、岳阳路、肇嘉浜路等。
以武康路和湖南路为例,整体划分为三个部分:街道立面、人行道平面、绿地景观,这看似细微的层次分割,却让同步与优化实现了有序的推进。
2012年,聘请总规划师编制风貌道路保护规划,创新风貌保护协同管理机制。近年来,徐汇区以精细化管理和美丽街区建设为抓手,总结社区规划师工作经验推广至徐家汇街道。通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徐汇已积累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机制。出台《实施办法》不仅底气十足,更是水到渠成。
"一直希望通过悉心'经营'这片区域,让它变成一个更美丽也更有魅力的作品"。在"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徐汇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十年座谈会上,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如此表示。
社区规划师做些什么?
根据《实施办法》,社区规划师将依据上位规划、城市设计及导则、相关技术规范等开展工作,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技术咨询和指导。
规划师的工作内容涉及风貌道路和景观道路综合整治、绿化景观提升、小区综合治理、公共空间微更新等,主要职责包括四方面:
一是专业咨询职责,为街道(镇)实施计划制定等决策提供规划咨询服务;
二是设计把控职责,从城市设计统筹的角度,对具体项目设计的目标、原则提出控制引导要求;三是实施协调职责,全过程跟踪指导、协调项目实施及后期运维;
四是技术服务职责,协助进行政策理念宣传、经验分享、活动组织等公众参与工作。
社区规划师怎么做事?
在徐汇的《实施办法》里,职能部门"扶一把"成为被重点提及的所在。街镇将会同社区规划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区规土局、区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参与确定年度任务清单。社区规划师则围绕任务清单开展工作。
为保证社区规划师制度有效推进,社区规划师、街镇及各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比如,将社区规划师制度与区规委会议、专家咨询、项目审批等相结合,依据项目重要程度建立分层决策机制。
二是,区政府设立社区规划师办公室,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徐汇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研究院承担具体工作。
三是,依托社区规划师办公室平台,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街镇负责了解居民诉求、协调沟通居民意见;项目主体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实施;社区规划师办公室负责及时沟通各方并协助社区规划师开展工作。
徐汇区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规划师办公室是徐汇制度的创新之一,他们将在区规划资源局建立专门平台,组织项目实施主体、各条线、街道(镇)等各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协调,从而发挥规划技术优势,协助社区规划师高效开展工作。
[上海社区规划师·理念]
建筑师张雷——
除了颜值,建筑与空间更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在浦东新区周浦镇界浜村的中心地带有一处百姓礼堂,作为当地村民婚丧嫁娶的一处公共空间,建筑稍显简陋了一些,但对于它的未来,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雷充满信心。
"这里不但会成为当地人办红白喜事一个很有'面子'的地方,更会成为村里的一处地标,无论村民有事没事,都可以来坐坐。"在张雷看来,建筑师到乡村做设计与规划,由于乡村建筑的要求与限制和城市不尽相同,对建筑师来说,可能更有机会做出有品味、令人有印象的建筑。他从来都不认为到乡村就要用农家乐的方式去处理或展现建筑,而是通过功能的丰富、内涵的注入,给村民带去一种新生活美学的启发。
令张雷有此感触的案例有很多,远的不说,近的有上海奉贤一处抱团养老的宋家老宅,就是他的得意之作。老宋夫妇与亲家夫妇,加上老宋82岁的老母亲,5名老人作为常住人口,和普通屋宅有着明显不同的诉求。
在设计里,张雷将2层设计成了两套家庭房,并且考虑到亲家夫妇的轮椅使用,环绕老宅设计了一处无障碍通道,亲家夫妇可以方便地从2楼抵达1楼。在市中心的多层住宅居住时,因为没有电梯,患病的亲家夫妇很少下楼。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使亲家夫妇愿意去奉贤与老宋一家抱团养老的重要原因。
"这处建筑不仅满足了宋家的实际需求,更成为村里的一处风景,年轻人尤其喜欢,甚至老宋在市区工作的女儿与女婿也因为格外钟爱这幢房子,增加了回老家的频率。"因此,在张雷的心中,专业的设计与规划不仅注重外在的颜值,更需要考虑建筑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空间使用对象的不同需求。
设计师武欣——
通过规划与改造,让"体验感"真正渗入居民生活里
长宁区番禺路222弄,这是一条连接番禺路与定西路的小弄堂,人车混杂是它的前世,通行是它的唯一功能,但体验并不美好。尤其对于社区内的老人与小孩来说,这种感觉尤甚。
设计师武欣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将被廊架、花坛和停车严重割裂的破碎空间变成了以人行优先的步行实验室,将堆放杂物的传达室变成老人小孩共聚一堂的社区交流空间……通过规划与改造,"体验感"这三个字真正地渗入到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里。
因为改造工作采用了大量的粉色元素,当司机从"灰色马路"进入"粉色弄堂",会感到明显的色差,如此设计给司机带来了慢行的心理暗示,也进一步保障了行人的安全。
粉色是孩子们喜欢的小猪佩奇同款色,如今,"小粉巷"成为了居民对它的昵称,更成为不少时髦男女的凹造型之地。
[上海社区规划师·故事]
社区规划师王林——
只有深入上海街巷,
才能真正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
作为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风貌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徐汇区内面积达4.3平方公里。位于风貌区南端的岳阳路,长度不过短短900米,却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马路的其中一条,同时有着上海丰厚历史和人文底蕴的积淀。
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林的手中,它开始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最美围墙——枪篱笆。
这种由竹子削尖后拼接而成的篱笆墙,在涂上防止虫蚁的柏油后就像一杆杆交错排列的长枪,极富上海特色,是很多原住民回忆中才有的东西。当它替代了水泥围墙成片出现在岳阳路一带时,很快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留影之地。
从一开始的风貌区规划师,到如今的社区规划师,王林认为,城市街巷空间及其所承载的街巷生活,代表了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个性和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只有深入上海的街巷,才能真正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回味这座城市的历史,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因此在她看来,社区规划就要把这些平日里不会注意到的空间也进行提升与更新,美化只是直观的外在显现,而支持其持续精进的硬核应该是让原住民与其所在的社区也能从中受益。
因此,除了枪篱笆,在岳阳路的更新中,王林还将一处废弃空间加开天窗后做成了一个小小的社区公共空间。现在,附近市民常常会到这处被他们称作"都市之光"的空间闲聊聚会,那些新村、弄堂里的老故事也有了新的聆听者。
从优秀历史建筑林立的风貌区,到人口密集的住宅社区,再到拥有着大量本土建筑的近郊乡村,社区规划师的身影,正在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存在。
社区规划师俞挺——
抚慰居民焦虑就能获得支持
在徐汇区聘用的13位社区规划师中,确实不乏一些名建筑师:比如俞挺。因为他在梦想家中"水塔之家"的绝妙设计,令无数普通市民也熟识了他,这些年,经他设计的作品也是拿奖到手软。
像俞挺这样一位极具商业价值的设计师为何会选择受聘成为枫林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呢?
"我接到邀请的第一次,就指定了枫林街道。"接受采访时,俞挺如此坦言。提起社区事务,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复杂、琐碎。"这点没错,"俞挺话锋一转,"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造成这种复杂琐碎局面的正是一种焦虑情绪,可是这种情绪的源头是什么?"他表示,无论情绪是如何通过千奇百怪的形式被表现出来,拨开焦虑的面纱之后,去抚慰居民们最基本的焦虑,就能获得最多的支持。
他表示,做社区规划师就好像面前是一道道网,耐心地一个个解开它,就会得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枫林街道,它的区域特色是老人多、病人多。和正常人相比,老人与病人的需求完全不同,除了身体原因,还有心理与情绪上的焦虑。而陪家人去医院的经历也让他深刻了解了这种焦虑,所以他选择受聘成为枫林街道的社区规划师。
俞挺透露说,他正在街道区域范围内进行一个尝试,具体答案3个月之后揭晓。"作为社区规划师,专业人士应该脱离精英意识,深入到当地,才能设计规划出经得起考验、日后让大家骄傲的场所。"
汇聚智慧力量 建设美丽城区
访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办公室主任高世昀
记者:请问徐汇开展社区规划师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高世昀:应该说,我们开展社区规划师工作的初衷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让徐汇城区环境更美好、设施更完善,老百姓的生活更舒心、更方便。徐汇十年前在衡复风貌区开始引入社区规划师进行风貌保护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那是我们社区规划师工作的1.0版。对标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徐汇还有差距,社区15分钟生活圈如何打造、环境品质如何提升、区域特色如何彰显,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群策群力,探索社区规划师工作的2.0、3.0甚至更高版本,汇聚专家的智慧、社区居民的力量,共同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人文城区。
记者:社区规划师1.0、2.0、3.0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您能具体谈谈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吗?
高世昀:社区规划师工作其实是有阶段的。我们发现,在中国台湾以及国际上一些社区规划师工作起步比较早的地区,社区规划师的服务范围、工作方式等,也经历着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与不同阶段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徐汇社区规划师1.0版要解决的问题是风貌保护,专业性很强,需要各部门高度配合。这两年在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社区规划师工作2.0版,社区规划师和商家一起做设计,社区规划师统筹更多的设计力量参与其中。今年开始,徐汇全面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更多社区设施改善、公共空间优化方面的工作,社会各方将从观望到关心、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社区规划师的工作方式需要不断调整更新、升级版本。
记者: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开展社区规划师工作,徐汇与其它地区有什么不同吗?
高世昀:这两年不少地方都在陆续推进社区规划师工作,我觉得,这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讲,徐汇的社区规划师工作也借鉴了先进的经验,但更多地是基于我们的任务特征、工作基础,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总的来讲,徐汇全面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覆盖了所有的街镇、所有的项目;社区规划师制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徐汇城市规划管理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
记者:社区规划师办公室是徐汇制度的创新之一,这个办公室为什么设在规划资源局?
高世昀:社区规划师办公室设在规划资源局,又成立了规划设计院来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是为了发挥规划的技术优势,一是做好顶层规划,结合区域重大工程建设等,系统谋划各街道的项目如何连点成线、串线成片,聚片成面,让社区规划师工作发挥放大效应;二是开展区域景观、建筑色彩、街道导则等方面的城市设计,协调好、衔接好社区规划师之间的工作;三是通过优秀实践总结工作标准、实施流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社区规划师之间的技术交流。
记者:最后请问在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方面,办公室有什么打算?
高世昀:我们聘任的每一位社区规划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很强的工作责任心,让每一位社区规划师都能顺利、高效地开展工作,才能确保制度落实到位。目前一些功能提升、环境改善的项目已经在开展中。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办公室要服务好社区规划师,从技术协调到经费、评议等相关支撑保障,我们全方位协助社区规划师施展才干、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帮助徐汇在建成更具活力、更有温度、更加美丽城区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专家观点]
城市更新下的社区规划师
正是上海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探索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未来整个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路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希东表示,在这种背景下,精准化、专业化应该是社区这一最小社会空间单元追求更新的题中之意。
显然,专业力量的介入社区规划,甚至形成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制度,本身就是一场专业力量的落地。同时,社区规划师通过连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三者之间,达到桥梁的作用,也能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有益助力。
他认为,一个好的社区规划应该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紧密结合,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共同实现社区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作为政府和居民的"中间人",社区规划师应以自身的工作方式,真正关注到社区需求的核心,从而带动社区自治、共治能力的培育。
作为总规划师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向记者表示,社区规划师的复杂性在于其承担各种各样的角色,可能是设计师,也可能是工程师,甚至是社工。在设计规划、沟通执行的过程中,要深入到社区里面,用专业的眼光去捕捉社区的特点,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让社区焕发新的活力。
"社区规划师的专业力量注入,会给社区注入品质内涵,这点我想不用怀疑,难的是如何将这件需要持续注入力量的事情长久地坚持做下去,"陶希东表示。
"其实不止上海,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结合社区规划实践开展了社区规划师制度方面的探索,相信社区规划因其更体现规划的社会属性,与人居环境中的最小社会空间单元关系密切,会成为上海追求精细化、精致化治理之路上的积极探索。"陶希东如此表示。(记者 李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