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女人们会关心孩子的工作、老公的身体,但是对于已经绝经的卵巢,关注度远不如过去。
不过,这样的"不关心",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杨女士卵巢里3厘米大小的囊肿,在3年后变成了卵巢恶性肿瘤。看似很安全的囊肿,其实戴着伪装的"面具"。
连续三年体检没长个头
并非无恙
48岁的杨女士是杭州人,最开始发现卵巢里有囊肿时,是3年前的单位体检。
杨女士拿到体检报告单的时候,并不在意,"囊肿有什么关系?3厘米好像也不算大。"在她看来,囊肿就相当于卵巢里多了一个水泡,而正处在更年期的她,自然认为这是绝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囊肿会随着绝经的到来而消失,再加上没有出血或者不适,她很快就忘了身体里的这个小变化。
接下来的两年里,杨女士仍然按时参加单位的体检,卵巢里的囊肿在每一次B超检测中都被发现,它的个头没有变化,杨女士仍然没在意它。医生也没有作出特别的提醒。
直到今年3月,心血来潮的杨女士找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卵巢肿瘤专病防治门诊,"我想着自己已经绝经了,但是囊肿还在,看到医院有这么一个门诊,就想让医生看看。"
这一检查不要紧,结果让她大吃一惊——"怀疑是肿瘤,需要手术切除。"
"颗粒细胞瘤Ⅰa期",当杨女士拿着病理报告单的时候,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这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0万分之0.05~1.7,占卵巢癌的2%~5%,所幸发现得及时,癌症尚且属于早期,也没有扩散转移的迹象。
这也意味着,只要切除这个"不定时炸弹",杨女士就能摆脱癌症的困扰了。
上周五,肿瘤二科主任、主任医师陈亚侠为杨女士进行了切除手术。在腹腔镜下为杨女士实施卵巢恶性肿瘤根治术,切除了双侧卵巢、子宫、盆腔淋巴等。
发现多为晚期
体检警惕125肿瘤标志物
同样是发现"囊肿",28岁的小沈就积极多了。前几天,她在单位体检中查出卵巢上有个囊性块,赶紧找到浙大妇院妇科肿瘤科主任万小云复查,最后发现只是正常的生理性囊肿,这才舒了一口气。
原来,早在当年剖宫产时,小沈就"顺便"摘除了直径只有1厘米的卵巢囊肿,但拿到的病理报告却显示为卵巢交界性混合型囊腺瘤,尚处于Ⅰa早期。
囊肿和癌症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
"囊肿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其中生理性的占到70%~80%。"陈亚侠建议月经来的第五天进行B超检查,此时生理性囊肿多变小或消失,能够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囊肿,且子宫内膜薄,可以判断是否有宫腔赘生物。
"事实上,像杨女士和小沈这样,能早期发现卵巢癌的患者是极少的。"陈亚侠提到,卵巢癌的全球发病率为万分之一左右。尽管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30%。医院每年都会接诊120多个新发的恶性卵巢肿瘤患者,其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最多,占到70~80%左右。
"卵巢癌进展极其迅速,有时前一年体检还好好的,几个月时间就发展到晚期;有时刚被查出,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陈亚侠说,卵巢癌有三个2/3的特性:2/3的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2/3的患者对化疗敏感,2/3的患者会复发,是名副其实的女性隐秘杀手。
陈亚侠提到,癌抗原125(CA125)是广谱型的肿瘤标志物,同时是卵巢癌的特异性检测指标。她提醒市民,如果该标志物有异常,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时复查。
"有数据显示,如果家族中没有卵巢癌患者,一生中发生卵巢癌的概率大约为1.4%;如果有一个一级亲属,比如母女、姐妹患病,那么发生卵巢癌的机会就增加到5%;如果有两个或以上的一级亲属患病,卵巢癌的发病机会将上升到7%。"
浙大妇院妇科肿瘤科主任万小云说,乳腺癌、大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都与同一种基因突变有关,有这类癌症家族史就属于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盆腔B超检查。
"由于卵巢癌发病原因和机制不明,因此难以预防。目前来看,生育孩子、孩子出生后进行母乳喂养,对其有一定的预防效果。"(记者 张苗 本报通讯员 孙美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