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健康频道: 眼科专家的5句忠告,你也该听一听

健康频道
健康频道 
眼科专家的5句忠告,你也该听一听
Apr 19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一、不要滥用"网红"眼药水

很多"网红"眼药水治标不治本,甚至损"本"、害"本"。曾有患者长期使用日本"网红"眼药水导致的角膜弥漫点状上皮脱落,整个角膜看起来成了"筛子"!

对于暂时性的疲劳和干涩,我们的眼睛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眨眼和远眺都是很好的方法。如果真的需要眼药水来缓解,我们推荐人工泪液。如果只是眼球干涩,接近眼泪成分的人工泪液是最好的,它也是目前眼科专家广泛推荐的一类眼药水。部分人工泪液的成分模仿眼球表面的泪膜,能够吸附水,又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从而改善眼睛的干涩和不适感。

如何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

一看包装。小剂量包装比大的好,不添加防腐剂的眼药水需要与外界严格隔绝。那种只能滴一次、或者一天内必须用完的"即用即抛型包装",通常来说就没有太大必要加入防腐剂(当然也有例外)。

二看成分。主要成分带"松"字的眼药水多属于激素类眼药水,如地塞米松、可的松、泼尼松龙、倍他米松、氟甲松龙等,此外常见的氟米龙滴眼药也是激素类药水;主要成分带"霉素、沙星、或杀菌类"字眼的,多是含抗生素的眼药水;还有一些带有"托品"字眼的药水,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大多有扩瞳作用,对于中年以上的人群,使用不当也会导致青光眼甚至失明。苯扎氯铵、三氯叔丁醇、苯扎溴铵、苯氧乙醇、山梨酸钾等等,是防腐剂的代表。

总之,不要选择含有各种奇奇怪怪成分、奇奇怪怪颜色的眼药水,也别迷信"神药",科学用眼更加重要。

二、医生最怕患者出现眼底并发症

病理性近视患者,除了看不清,还可能出现飞蚊症、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等症状,甚至出现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眼底并发症,易导致严重的不可逆的视觉损害。这些并发症是目前导致我国人口低视力和失明的重要原因。

高度近视患者如果遇到视力下降、眼前闪光感、严重飞蚊症、视物遮挡等症状,要警惕有出现眼底并发症的嫌疑。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球壁的变薄,强度下降,必须避免或减少眼部碰撞和激烈运动,要少做跳水、蹦极等运动。若运动后或者静息状态下出现以上症状,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

想离高度近视远一点,重点是做好预防近视发生及延缓近视进展。建议早期建立视觉健康档案,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眼健康检查。保障每天平均2小时的有效户外活动,包括户外阅读等。有高度近视遗传家族史的、用眼负荷大的高危人群要重点预防。

三、近视防控把好"六关口"

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视防控需把好"六关口":

1. 建议从3岁开始就到正规医疗机构为儿童建立眼屈光发育档案;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眼健康检查,成年人至少每年一次。

2. 增加户外活动。儿童要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累积1-2小时,每周累积10-14小时以上户外活动。

3. 每持续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远眺10分钟。

4. 目前近视可通过框架眼镜、接触镜(隐形眼镜)和屈光手术等方法矫正。每种矫正方法均需经全面的屈光和眼部检查,正规验配,个性化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

5. 规范验光、全面的视光检查和科学配镜是近视控制的基础,个性化矫正需注意定期随诊。

6. 高度近视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并定期随诊,以及时发现并防治并发症等。

四、预防近视别做"宅"孩子

预防近视什么最重要?答案是:户外活动!

对青少年来说,造成近视发生发展最大的环境因素有两个:太近距离太长时间用眼和缺乏户外活动。想要预防近视,就要用行为来改变自己,一定不要做一个很"宅"的孩子。这就需要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家长应当多陪伴孩子到户外。

不少人担心紫外线对眼睛有伤害而不敢外出,其实没有必要。如果紫外线太强是会对我们的眼睛会造成伤害,但做好防护工作,比如配戴太阳镜和遮阳帽就可以。大家要多参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最好。

五、糖尿病严防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很可能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进而失明。患糖尿病大于10年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大于50%,病程15年以上的患者高达80%。血糖控制越差,糖网病的发生率越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能在早期得到治疗,并且从此以后将血糖控制好,效果还是很好的,因此,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虽然不幸患了糖尿病,但是我们只要掌握糖尿病的知识,按照正规的方法治疗,完全是可以做到与糖尿病终身相伴,相安无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