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4月17日电 (记者 姜泓冰)以"马克思劳动·财富·幸福理论21世纪新诠释"为主题的第四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4月13日在上海开幕。
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青年学报》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蒋重跃等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70余名代表参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尊重劳动。习总书记曾说,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学术上研究劳动问题,对于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据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丹教授介绍,本次论坛历时近一年公开征文,收到100多篇论文,涉及10多个学科领域,作者既有著名专家也有年轻学者。这表明,劳动问题研究正在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跨学科学术领域。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在题为《劳动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的主旨报告中强调,劳动幸福是个人、他人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要保障每个人都通过创造性诚实劳动获得超越个人能力限度的幸福程度,就必须依赖于三种力量同时发挥作用:一是个人的内生劳动动力,亦即劳动积极性;二是要将社会的公共辅度化,助力个人大胆地进行劳动创造的勇气和魄力;三是他人的美德与博爱支持,即制度化保障之外的社会化协助。劳动幸福不能理解为个人单打独斗地奋斗。社会治理的最高目标就是要使三种因素产生最大合力。个人将诚实劳动的成果分为自己私人占有和交给公共占有两个部分,目的正是要获得公共的社会辅助和他人的仁爱帮助,以放大自己的个人劳动幸福能力。人类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人类不断探索将个人、他人和社会三个方面调动起来产生最大合力的试错史,从而不断地远离野蛮社会,摒弃强权社会,走向文明社会。
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劳动人学,其中的核心含义就是劳动人权。为别人的劳动,才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劳动,其第一种形式是物质劳动,第二种是生产精神文化的劳动,第三种是人自身的生产,第四种是生态生产。
湖北大学贺祥林教授联系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现实,认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体面劳动具有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劳动者的各项权利要得到全面维护,二是要求劳动者各项义务得到履行。从维护权利的角度看,体面劳动的首要内容至少包括八个主要方面,如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享有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规定劳动时间的权利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在题为《劳动的解放与劳动者的地位》的报告中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充分保障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应该在法律上重塑劳动者的公民身份,将劳动者的公民身份看作是自由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复合范畴,并用劳动权制度体系来支撑这种公民身份,实现"劳动者"法律理念与制度之间的和谐与稳定。具体地说,应该从七个方面去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提高劳动者获得经济利益的份额;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为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让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让劳动者具有主人意识;尽可能地让劳动者拥有企业生产资料的股份;引导劳动者把劳动不是单纯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使劳动者具有政治权利。
第四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设立了三个分论坛和一个期刊专场。主题分别为"马克思财富思想与劳动幸福理论"、"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科技发展、人工智能与劳动发展","劳动幸福""劳动权利""劳动精神""劳动教育""人工智能""自由劳动""劳动正义"等成为专家讨论中的高频词。主办方还设置了学者与学术期刊主编和编辑对话环节。论坛闭幕前还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