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它在日本一位患者的外耳道中被首次发现,后来在人的血液、尿液、呼吸道等部位,它的踪迹都被觅到。它是耳念珠菌,学名为耳道假丝酵母菌。近两天,它因 "超级真菌"的称号而"霸屏"。
4月11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通告称,目前全球各个大洲均有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告,截至2019年2月28日,美国共有587例确诊病例报告,我国也曾有少量病例报告。此外,受"超级真菌"消息影响,联环药业、鲁抗医药等多支"成分股",近日均出现股价波动。
"超级真菌"真的"超级"可怕吗?人民健康通过采访发现,"超级真菌"的"杀手锏"是其侵袭性和抗药性,它对于普通公众的健康威胁较低,公众无需恐慌。比起对公众健康的实质威胁,它的资本炒作意义其实更大。
"超级真菌"并不新 10年前已被发现
根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日在官网发布的消息,所谓"超级真菌",实名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种可以在住院病例中引起严重感染的真菌。
耳念珠菌并非新近出现的新型菌种。北京市疾控中心的资料显示,耳念珠菌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但通过对储存的念珠菌进行回顾性检测,耳念珠菌其实在1996年、在韩国曾出现。
耳念珠菌之所以被冠上"超级"之名,与其侵袭性和抗药性有关。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内科主任医师马序竹,日前在人民好医生平台上解释了耳念珠菌的"超级"性。
马序竹认为,一方面,耳念珠菌属于侵袭性真菌,可以侵入血液,感染心脏、脑等人体重要器官,容易在医院和老人护理机构等地方传播,导致重症患者的死亡;另一方面,它可能对多种抗真菌药耐药,常用的抗真菌药有时对它不起作用;且它很难被识别出来,存在被误报为其他念珠菌种的可能。
不过,就我国目前而言,耳念珠菌产生的健康威胁并不严重。国家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徐英春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耳念珠菌在国内发生仍属个案,也不是短时间集中爆发。同时,中国耳念珠菌耐药情况并不严重,称中国地区的耳念珠菌为"超级真菌"并不准确。北京市疾控中心官网公告指出,健康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因此耳念珠菌对于普通公众的健康威胁较低,公众不必恐慌,也无需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
即使是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累及的住院病例人群,也无须担心无药可用。药学专家认为,耳念珠菌主要对氟康唑耐药,目前大部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可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治疗,对于多重耐药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可使用高剂量多种抗真菌药联合治疗。
"超级细菌"概念已炒作过多次
"真菌"和"细菌"是不同的病原体类型,"超级真菌"概念此前虽较少出现,但"超级细菌"的概念对公众来说并不陌生。
本网检索发现,近年来有关超级细菌的概念曾出现过若干次。2015年,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地铁系统检出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可致死";此外还有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均曾被报道为"超级细菌"。
本网检索发现,每次此类消息出现后,相关概念股都出现短暂地快速涨停。但事实上,所谓"超级细菌"随后均被证实存在夸大成分,实际并非无药可用,该细菌也并未对公众健康造成普遍影响。
这一次"超级真菌"消息曝出后,联环药业、鲁抗医药、海王生物等"超级真菌"概念股均有大幅上涨。4月10日,多家A股涉菌公司股价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有几只医药股直至涨停。但随着更多信息公布,特别是4月11日收盘后,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没有涉足"超级真菌"的相关药品生产或研发,4月12日开盘后,前几日大涨的几只概念股均表现出下跌,跌幅不低于6%。
不恐慌但要做好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是关键
虽然不需恐慌"超级真菌",但不能不重视预防"超级真菌"产生。究其根本,耐药性真菌、耐药性细菌产生的一个原因,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几天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从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等方面,部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要求保证医疗质量,遏制细菌耐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丁玉峰接受本网采访时介绍,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易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且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甚至诱导产生"超级细菌",使有效的抗菌药物效果变差,或者完全无效。
合理使用抗菌药,才能让抗感染治疗的防线更加牢固。早在2012年,原卫生部就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把细菌耐药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和安排。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干预管理措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降至世卫组织建议的30%以内。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内科主任医师马序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丁玉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