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改变世界,人文塑造心灵",4月15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拉开帷幕。
思勉高研院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高研院之一。思勉人文思想节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思想节以"新技术,新人文"为主题,在4月15日至26日的12天内,共推出8场名家演讲,3场主题论坛,1场关于著名作家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的研讨会以及2部话剧演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的认知能力、伦理底线等受到了新挑战,人与世界的关系也被重新思考。本届思勉人文思想节聚焦热点话题,关注技术与人文的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在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改变思维》,从科技人文的历史和人工智能社会的未来预期这一角度,重点介绍了单一垄断思维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以及陷于其中所导致的窘境,倡导掌握差异而多样的思维。
清华大学教授冯象在主题为《谁害怕人工智能?》的演讲中提出一连串的重磅问题:AI带来的硬规则,是否会颠覆百年来的法治软规则?AI演变到拥有自我意识,新人机伦理将如何制定?AI技术国有化以应对大失业,人类是否进入新的文明?
武汉大学教授王晓光的演讲《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展示了数字技术对人文知识生产、传播和教学的巨大影响及其跨学科研究的内涵与逻辑。
中山大学教授陈少明的演讲《儒家伦理与人性的未来》从儒家人性论的视角,探讨未来社会中人性变化的可能,特别关注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体外生殖和寿命延长两种情况可能带来的道德困境。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的演讲《游戏:90后文化与人类乌托邦世界》分析了游戏中所蕴含的乌托邦精神对90后一代的认知与价值观产生的重要影响。
此外,本届思想节举办的"当微软小冰开始写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与科技跨学科对话工作坊",邀请微软小冰首席科学家宋睿华博士与来自哲学、文学、传播学、法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学者、作家及艺术家共同探讨、追问人工智能时代人与科技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发展。主题论坛"网络时代的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邀请多学科学者和亲自参与知识付费节目制作的学者及相关平台负责人,探讨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知识付费的利弊,以及对人们知识获取的影响。
由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一起讨论中外文学作品,也是本届思想节的特色。韩少功、王安忆、孙甘露、毕飞宇、马伯庸等将就十九世纪文学、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以及历史叙述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发表各自对文学作品的精彩见解,重估文学的当代意义。
华东师大学生社团扬之水话剧社还将演出《鲸鱼》《绿毛水怪》等两部原创话剧,通过表演艺术展现人文思想的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