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上海频道: 浦东居民“家门口”的服务大变样了

上海频道
上海频道 
浦东居民"家门口"的服务大变样了
Apr 15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解放日报记者 杜晨薇 王志彦

90后居委干部严媛婷常常在"走来走去"中度过一天,原因很简单:自从2017年8月,她就职的浦东新区世博四居启动"家门口服务站"建设后,她的办公室就没了。不单单是她,居委会所有干部的办公室都改造成了社区百姓的活动室、阅览室、老人助餐点,就连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忆茹也成了"流动人员"。

家门口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会治理的第一线。在过去一段时期里,浦东经济快速发展,但家门口的服务总是缺点温度,少点人气:百姓要办事只能去区里、市里,家门口办事功能不全,爱莫能助;养老、育幼等便民服务,家门口原本是最便捷的地方,却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空间和专业资源,让居民兴趣索然。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家门口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支点。两年多前,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如今已建成家门口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共计1300余个,实现了村居全覆盖,老百姓的家门口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干部失了办公室,赢得百姓心

两年前世博四居居委会的样子,王忆茹历历在目:"一楼入口处是一条狭窄的通道,两侧分布着办公区和工作人员休息区。二楼有一部分活动空间,但功能有限、设施老旧,许多老百姓不大愿意来。"如今再走进居委会,情形完全不同:服务站一楼入门空间被改造成了开放式的办事窗口;原先的办公区成了为老服务区;二楼的阳台经过改造,成了居民可以报名认养的空中菜园;偌大的舞蹈房和开放亲子区让老人小孩都能找到乐趣。

"这还不算什么。"王忆茹说,最大的变化来源于每个人的内心。"过去老百姓来办事,总要敲开'两扇门',一扇是居委会大门,一扇是办公室门。即便走进来了,居民和居委干部隔着一张办公桌对面而坐,总归是有距离的。"可如今在世博四居,王忆茹每天都在服务站的各个功能区域穿行,时刻关注居民有什么需要,就连休息、午餐,都和居民共享空间。社区里认识她这个80后居民区书记的人越来越多,常常是走着走着,就能收获热情的招呼,甚至还有暖心的问候:"你们累不累?""我们在这里跳舞,会影响你工作吗?"王忆茹庆幸,自己虽然失去了那间办公室,但赢得了百姓的心。

随着办公室一起消失的,不仅仅是干群之间的疏离感,还有村、居干部的"身份感"。在浦东新区新场镇新南村,伴随"家门口服务站"建设,两年时间里,村书记盛丽萍的"身份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弱化":先是办公面积缩小了一半以上——这在村民眼中,就是村干部去行政化的信号;第二次索性从二楼搬到一楼,从独立的30平方米空间,搬到了正对大门的村民办事大厅,让老百姓一走进家门口服务站,就能看见村书记。百姓眼中村书记的"身份感"彻底消弭,留下的是一个热情的、尽心尽力服务的干部形象。如今,不但大事小情村民都主动来找盛丽萍,村委会的相关工作,他们也愿意配合完成。

浦东新区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走的第一步便是"向内动刀",推进村、居干部"趋零化办公"。这在新区地工委副书记凌军芬看来是十分必要的。凌军芬说:"所谓办公趋零化,就是要让村居干部集中办公、下楼办公、开门办公,提倡共享空间、共享工位、共享电脑,目的是充分释放空间潜能,方便群众。"

变化并非发生在一朝一夕间。空间改造后,村居干部长期习惯的办公室、办公桌没了,哪怕文件、档案等个人物品也要收纳在固定的位置。

"表面看,这样的安排太'苛刻'了,可试点了一段时间后,每一位干部都切身体会到它的意义。"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界龙村党委书记马凤英说,"这次搬家,大家本来都非常舍不得,不少老干部也不太理解,认为没必要。但是从封闭办公转变为开门办公、从分散办公转变为集中办公、从楼上办公转变为楼下办公后,村干部的工作习惯、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村里像个小机关,开会要定时定点,当成一件事情来做。现在看看人都在,随时就可以开会了。"

村民的评价也很实在,"以往村干部坐在家具后面,总感觉跟我们隔了一层,现在把村委会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进门就能找到所有的人,信息比以前更全面了,态度比以前更好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

服务接地气,获得感更强了

搬进浦东高青路上的万科新里程小区十余年,张艾娣说:"这两年最是开心。"小区与世博四居家门口服务中心隔着一条马路,如今每天早上,66岁的张艾娣会准时出现在家门口服务中心的观影室,窝在躺椅上看一场电影,静候时装队的老姐妹们齐聚一堂。

世博四居家门口服务中心功能可谓丰富。在为老区,老人可以看电影,阅览读物,每周二、四坐诊的全科医生,还可以帮助代开代配常见药品。中午时分,两荤两素、10元一份的套餐还会准时送进助餐点,有需要的老人均可预定享用。楼上的舞蹈房是老人们最喜爱的空间之一,宽敞的屋子和落地镜子便于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和学习。社区里的舞蹈队、戏曲团、合唱团等,都是这间屋子的常客。而张艾娣参加的老年时装队也在这里练习"走秀"。

隔壁的空间则留给了社区里的孩子。明亮的装修风格、柔软的地面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组成了一间舒适的亲子乐园。隔着一道透明的玻璃窗,另一间屋里则满当当地围坐着一群年轻妈妈。采访当天,她们正专心致志地学做手机装饰外壳。邵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就在窗那头玩耍,随时抬头看看他,再低头做着自己的手工活,"既安心,又开心。"而今,世博四居家门口服务中心每月都会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和手工课,报名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一位难求。

家门口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服务的内容更丰富,更接地气。不管是在城区,还是在农村,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强了,家门口终于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的医疗就诊册用完了,可以帮我办一本新的吗?"一早,75岁的张云来老人就来到书院镇塘北村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眼前一亮。进门"首问接待"的全岗通社工,详细解答了张老伯的问题,并指引他到窗口办理。张老伯拿出自己的社保卡,一会就办好了,"很方便,抬脚几步路就走到,再也不用跑到镇里去。"

张老伯享受这些便利服务的背后,其实是各方力量的支持和支撑。以往村务代理室仅提供少量代办服务,现在全区统一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建设标准,提供自助办理、当场办结、代为办理、现场预审、帮助办理五种服务,199个服务事项可全覆盖帮办完成。

而在浦东张江镇环东中心村卫生室,目前配备了7名全科医生、中医科医生,康复室增置了10种专业器材,药品种类由原来的180种增加到305种,并在候诊大厅LED显示屏滚动显示。3年前,村民宋阿姨突发脑梗,半身偏瘫,术后进入康复训练,家人轮流请假,来回折腾不少。自从"家门口"服务增设了中医理疗站,老伴每周二、四都推着轮椅陪着宋阿姨前来针灸、推拿,单程只需10分钟,全家人轻松多了。

乡村变"潮",年轻人回来了

在浦东新区新场镇新南村,最近发生了一件远近闻名的"奇事":村里建成了乡创中心,这可是农村几十年未遇的新鲜事。

一走进新南乡创中心的庭院大门,就能看到左手边摆放着两张有遮阳伞的咖啡桌,往前走一步,是由石板与鹅卵石铺就的步道,瞬间就能感受到一股小清新气息。一旁的草地上还有现代茶壶喷泉艺术作品,水在有高低差的茶壶中反复流淌着,传出小溪流水般的动静。角落的空地上,还放有一张躺椅,在安详的午后,晒着太阳,甚是舒服。

走进屋内,展陈室摆放着村里年轻人自己做的土布背包、彩豆画等文创产品,以及有机大米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墙面上布置着返乡青年的乡创活动风采展,亲子游、自然教育、手工课程等活动为新南村带来了活力。总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乡创中心还包括创客联合办公区,可提供有需要的创客团队入驻,还有可开展沙龙、体验活动的多功能活动空间。

85后姑娘黄珠琼回到家乡新南村,一心一意做起了墙绘师。村里各处的墙绘都是她的作品,因富有创意,且造型独特,不少墙绘成了游客公认的"网红打卡点"。黄珠琼也把她的绘画功夫用在了家门口服务站里,做起了村民们的绘画教师。而今,新南村像黄珠琼这样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年初,村委会利用村级闲置房为他们改造建设了一处乡创中心,反过来助力他们的回乡创业梦想。

"农村的脏乱、落后已经成为过去,现在,美丽乡村成为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加入新南村乡创中心的高利燕说。去年,她关闭了在相邻镇上经营多年的店铺,开始专心学习烘焙,实现居家创业,她说:"回到美丽的家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感到很幸福。"

看着这些"孩子们"又回到自己身边工作生活,年过八旬的陆永福老人高兴得笑不拢嘴。"几十年来,年轻人都往镇里跑,往市里跑,只有我们这些老人还留守农村,看着祖屋。过去,农村环境差,也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的确留不住年轻人。现在不同了,屋前屋后都搞起了美丽庭院建设,水清岸绿,空气新鲜,还有许多创业空间,年轻人可以回来就业,也可以经常回家住住,享受田园风光。现在,要我搬到城里住,我还不愿意呢!"

家门口的变化,留住了年轻人的心,也留住了农村的希望。

来源:浦东时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