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但由于帕金森病的病因至今没有明确,治疗误区很多,不断有患者走弯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实,帕金森病可治可控,只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就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达到长期满意的效果。
最担心患者一知半解入误区
帕金森病早期与很多疾病的症状表现都很类似,容易误诊。家人或者患者自己不能仅凭症状就妄下结论。尤其是在患者发病前一两年时间里,更不容易区分。在此提醒读者,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姿势或步态异常是帕金森病的四大主要症状,此外还伴有一些诸如睡眠障碍、精神异常、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动作有些变慢或迟钝,甚至有走路拖步的现象,应尽快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
帕金森病是一种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的退行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1.7%。目前研究认为是由于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多巴胺神经递质分泌减少而引起的,呈终身缓慢进展特点,尚无法治愈。
帕金森病患者在面对治疗时常常会误入两种极端。有些患者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后,不愿意及时吃药,主观上认为拖延用药时间可以延缓药物的耐药性。他们顾虑的是,如果早用药出现耐药情况,后期就没有其他治疗办法了。事实上,2014年我国发布了第三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相较于前两版最关键的变化就是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有个病友讲得好,比如有好的新鲜苹果,你放着舍不得吃,等啊等,等到苹果都烂了再去吃,显然再也吃不到新鲜苹果的味道了。帕金森病在早期、中期,吃药效果较好,如果不去吃药,但病情还是照常发展,到晚期,再去吃药,效果也不好了。
另一种极端的患者则是一心求快,拼命吃药,只要感觉自己症状加重便自行加药。初期僵硬、迟缓等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不久就会由不动变为多动的异动症,还会伴随出现低血压、幻觉等副作用,导致远期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最希望患者找到适合的疗法
帕金森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不要指望看一次门诊,就能把一辈子吃的药都定下来。医生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病人至少是一个季度要到门诊随访一次。如果病情没有什么变化就吃原来的药,如果有新的变化就要进行调整,一旦出现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并发症和药物疗效下降,经药物调整后无明显好转的患者就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在发病后,会有一个较好的药物治疗时机,人们将它称之为"蜜月期"。它是指在帕金森病初期或是中期的前几年服用较少种类和较小剂量的药物,可以获得比较满意和持续的效果,通常患者在蜜月期的生活质量比较高,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受影响。经过3~5年后,过半数的患者就会出现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等难以克服的运动障碍并发症。
许多患者在蜜月期过后,仍会抱着换一种药物再试试的心理,期待还能与新药物再创蜜月,直到每一个药物都尝试失败后,才会不得不选择手术治疗。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还拖延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一旦药物蜜月期消失,就应考虑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这里的手术指的是脑起搏器治疗。临床发现,脑起搏器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人的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的症状,减轻步态、平衡、起立、开步、转身、翻身等症状;有效地减少服药的剂量及药物副作用,显著提高生活活动能力。
最期待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除了规范的药物治疗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帕金森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我们期望患者和家属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帕金森病可治疗不可怕。我们所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就有一位陈先生(化名),曾经是一位专业级的摄影爱好者,帕金森病不仅夺走了他的爱好,甚至连拿稳相机都成了奢望。但是陈先生没有放弃治疗,他乐观地面对疾病并积极采取了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如今,恢复正常的陈先生经常周游世界,前段时间还去了美国旅游,拍摄了许多优美清晰的照片,还在摄影展上参展获奖,并把这些喜悦分享给了其他病友。这种群体间相互的鼓励,传递正能量,既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又能开解患者心情,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