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中低收入国家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最新数据,2018年全球共诊断宫颈癌新发病例约57万例,全年超过31万名女性死于宫颈癌。也就是说,全球不到1分钟就有1人被诊断为宫颈癌,不到两分钟就有1名女性因宫颈癌去世。但实际上,宫颈癌是一种可治愈、可预防的肿瘤。
性活跃期前接种价值最大
女性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的可能性为40%~80%。而HP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男女之间的特殊故事"(偶尔通过接触不洁的卫生洁具或者衣物)。所以,女性一旦开始有性接触后,理论上感染HPV的可能性就出现了。
而目前的HPV疫苗属于预防性疫苗,可以预防特定类型的HPV感染,但对已经存在的HPV感染没有治疗作用。所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女性在进入性活跃期之前接种HPV的价值最大。
一方面,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从15岁开始,女性感染高危型HPV的风险逐渐上升。中国的流调数据显示,女性感染高危型HPV的第一个高峰年龄是15岁~24岁。因此,在感染HPV之前接种疫苗,可尽早产生保护性抗体。一旦有性行为后暴露于病毒,则现有的中和抗体可以清除病毒,因此保护效果最好。
另一方面,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接种3剂次的HPV疫苗后,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即产生的保护性中和抗体的滴度)在9岁~15岁女童中最高。此年龄段女性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是大年龄组的两倍以上。因此,WHO推荐,9岁~14岁女孩作为HPV疫苗接种的首要目标人群。
9岁~14岁的女孩子正是性成熟启动的年龄,多数女孩子开始有了月经初潮。此后,由于体内荷尔蒙水平的高涨和外界声色光影的诱惑,她们和男性发生"特殊故事"的冲动和可能性都增加了。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最需要得到特殊保护。
三大原因致接种率不高
目前,国内接种HPV疫苗比较积极的是成年女性。在9岁~14岁这个年龄段,给女儿接种HPV疫苗的父母不多,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母亲很伟大。自从HPV疫苗(其实不限于HPV疫苗)出现以来,世界上总有反对疫苗的声音。时不时会爆出耸人听闻的谣言,夸大HPV疫苗的副作用并质疑其作用,包括前段时间瑞典学者匿名发表在印度《医学伦理学》杂志并被撤稿的文章,以及最近某个学机械的人发布的微博。虽然网上有专家进行了辟谣,但谣言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显然更大。有一些母亲认为,虽然认可HPV疫苗,但也担心它的副作用,那我先当"小白鼠",如果在我的身上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再给女儿用。这与古人"亲有疾,药先尝"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母爱很伟大。
第二,父母很自信。通常而言,女儿在父母眼中都是乖乖女。于是,父母都觉得女儿很单纯,不太可能和男人有不良接触,不太可能染上HPV,或者希望等等再说。但是,从笔者近30年的从医经历来看,有的时候这些女孩子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在门诊和急诊,常有医生因问了一句女患者有无性生活而遭患者父母的暴揍,但后来证实,女患者是宫外孕破裂或者已经怀孕好几个月了。实际上,对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只有在她和男生的交往中,在她和闺蜜们的聊天中,你才会发现她可能拥有你并不了解的世界。她们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的直接,超乎家长的想象。
第三,担心变相鼓励孩子"学坏"。有人担心给孩子接种HPV疫苗后,她们就会有恃无恐,更容易发生"特殊事件"。这的确不太好把握。就如大学、社区或者宾馆免费或收费发放安全套,用来防止艾滋病一样。但笔者认为,与其采取"鸵鸟"策略,不如正面和孩子谈谈更好。我的一个同事曾说,等她女儿一来月经,她就要在麻醉下给她放一个环,免得将来做人流时让她颜面无光。这种有创伤的保护操作还是算了,但接种HPV疫苗应该是可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