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健康频道: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

健康频道
健康频道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
Apr 11th 2019, 00:00, by 北京回龙观医院 杨甫德

  在公众眼中,抑郁症是"心灵感冒",是丘吉尔口中的"黑狗";在心理医生看来,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不是软弱的表现,更不是"小心眼儿"。面对抑郁症患者,医生要做的就是感受着患者的感受,跟着他一起痛苦,同时帮他在黑暗中找寻希望。

  抑郁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美国一名罹患抑郁症的摄影师拍摄了一系列表现内心真实感受的照片。在这些黑白照片里,他的脸永远都看不清,我们能体会到深深的无助感和压抑感,甚至有自伤、自杀的趋向。

  核心症状是"三低"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3.5亿患者,遍布各年龄组,女性居多。WHO强调,应特别关注3类受到严重影响的群体:青少年和年轻人、育龄妇女(尤其是在产后)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老年人自杀风险高,往往被忽视。

  贫穷、失业、亲人去世或关系破裂等负性生活事件,身体疾病,以及酗酒和吸毒引起的问题等,都会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老年人抑郁症往往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长期疼痛以及丧偶等事件相关。同时,抑郁症可导致更大的压力和功能障碍。

  抑郁症与通常的情绪波动不同。患者有典型"三低"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精力下降。此外,通常还有以下症状:食欲改变,睡眠更多或更少,注意力下降,犹豫不决,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内疚或绝望,并有自残或自杀的念头。WHO总结了抑郁症患者最常有的想法:疼痛太剧烈,难以忍受;绝望,生活毫无意义;被消极和令人不安的想法吞噬;除了自杀想不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亡是一种解脱;自己一无是处;非常孤独,即使有朋友和家人也是如此;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感觉或想法。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患者务必记住:①你不是唯一有这些感觉的人,许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且至今仍然好好活着。 ②你不必自责,任何人都可能有这种情况。 ③有人能够帮助你,你会好起来。

  根据症状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抑郁症发作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抑郁患者尚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但继续从事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有难度。而重度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就很难再进行上述活动了,甚至连家务都做不了。

  抑郁症可以治疗

  与信赖的人交谈是从抑郁症中走出的第一步,多数人在与关心他们的人交谈后都会感觉好一些。

  更重要的是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抑郁症的治疗办法包括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疗法等,能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回归社会。抗抑郁药从开始服用到体现明显疗效大约需要两周,很多患者难以坚持下来。WHO数据显示,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甚至在许多国家中不到10%。

  生活康复同样重要。建议继续从事健康时喜欢的活动;常与家人和朋友联系;经常运动,哪怕只是短距离散步;坚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接受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的事实并调整自己的期望,不强求自己完成与往常一样多的事情;避免或限制酒精摄入和滥用安眠药等药物。

  伸手援助多鼓励

  正确认识抑郁症,破除抑郁症的污名化,最终能使更多的患者去寻求帮助。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等表现,持续两周以上,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通过调节心情、改变生活方式等不能解决问题,就说明对方可能患了抑郁症。WHO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主动陪他就诊。如果确诊,帮助患者按处方服药,务必保持耐心,一般需要几个星期才会有所好转。第二,要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性格弱点。如果对方表现虚弱,不要责怪他"这么没出息"或劝他"想开一点",而要说"把你内心的感受告诉我"。第三,朋友和家人的支持有利于患者的恢复。请向患者清楚表明你想帮助他,只倾听不判断,并主动提供支持。可以说"跟我说说你的情况",不要说"你有什么好抑郁的"。恢复需要时间,必须有耐心和毅力。第四,帮助患者过好日常生活,采取规律的饮食和睡眠模式。鼓励患者经常运动并参与社会活动。第五,压力可能使抑郁症恶化。鼓励患者关注积极的方面,而不是消极的方面。如果对方有消极的言行,不要质问"你为什么这么脆弱",而是要让对方"跟我说说你的经历和苦衷"。如果患者有自残念头,或已经故意伤害了自己,不要将他们单独留下,及时向专业人员寻求进一步帮助。同时,拿走药物、尖锐器具等。第六,叮嘱患者好好照顾自己。尽量设法放松并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