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药肾损害的报道屡见不鲜,甚至引起人们谈"中药"色变。中药的毒性具有广义性和狭义性,广义上是指药物的偏性,狭义上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说过:"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盛。"可见,中药的"毒"是相对而论的。
随着临床应用及中药现代研究的深入,近年报道的产生肾毒性的中草药有120余种。肾是人体重要排泄器官,是药物毒性作用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中药成分复杂、靶点多,引起肾毒性的病理表现、毒性机制更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损害肾小管,如雷公藤、关木通、鱼胆,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导致急性肾衰竭;2.损害肾小球,如苍耳子含毒蛋白、苍耳毒苷等成分,损害肾实质细胞,导致肾小球变性、坏死;3.损害肾间质,如关木通可致肾间质线粒体变性、肿胀,部分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4.中药溶血反应致肾功能损害,如水蛭、蜈蚣、海马等;5.肾炎样改变,如土荆芥、槟榔、巴豆、牵牛子等;6.某些含重金属药物(朱砂、雄黄等)抑制某些酶活性导致肾损害。
之所以酿成"中药性肾病",多是由于滥用、过量使用有肾毒性的中药, 或轻信偏方、验方、秘方等所致。其中,有不少是由品种混乱导致中药误用所引起。在中药里,不少品种有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由此引发很多药物误用事件。前不久在比利时发生的因服用中药减肥而导致肾损害的病例,就是患者误将广防己当作粉防己使用。两者功效虽类似,但化学成分差别很大,广防己含有马兜铃酸,可造成肾损害。也有用马兜铃科关木通代替木通科木通,将商陆当人参使用,从而导致肾损害的案例。
还有一些中药因毒性较大,需通过炮制降低毒性,如巴豆和苍耳子等,须通过炮制去除毒蛋白;某些含金属元素的中药,须经水处理或将游离金属去除减毒;某些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中药,须经热处理减毒。还有一些药物对煎煮时间有要求,如乌头类,药物应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山豆根煎煮过久则会增加毒性。如果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不良反应。
一方面,就患者而言,切忌滥用祖传秘方和民间偏方,应遵守医嘱服药。曾经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的,包括过敏或非过敏性的不良反应,就诊时务必告知医生。另一方面,就医生而言,首先应熟练掌握知晓各种中药的功效及安全剂量,以及毒副反应、禁忌证。牢记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合理组方用药,严格把握剂量及使用时间,对中药肾毒性给予高度重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慢性病长期服药病人、老年人、原有肾脏疾病的病人、重症病人等,应尽量选用没有肾毒性的药物。使用有可能造成肾毒性的药物前,需检查肾功能,根据肾功能情况,调节药物单次剂量或用药时间间隔。使用时要严密观察尿液和肾功能变化,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