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4月18日电 (记者 曹玲娟)今年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100周年。今天,《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幕,通过120余件珍贵的馆藏文物,生动展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却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落入北洋军阀集团手中,时局动荡,内外交困,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度陷入苦闷和彷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另寻出路,从文化和思想上根本改造中国,发起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一代青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展览第一部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重点展出了一批反映该时期代表性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如:众人迎接孙中山返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合影旧照,1912年袁世凯颁发给孙中山筹建全国铁路的任命状,反映宋教仁被刺事件的书籍《宋渔父被刺记》,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的《青年杂志》创刊号等。
而《日警擅捕留学生纪略》,反映1918年5月留日学生为中日军事协定问题而发起的民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学生请愿运动,参与运动的学生多为次年五四运动的中坚力量,因而这次运动也被誉为五四运动的一次预演。这部分文物,大都是为此次展览特意挖掘梳理、以往较少呈现的珍贵历史见证。
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爱国学生发出的震天怒吼,上海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犹如在中华大地上掀起狂飙滚过惊雷。展览的第二部分"反帝爱国之大风雷",重点展出一批反映学生和工人群众在五四运动中开展斗争的历史文物。
这其中,有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仅出一期就遭通令禁止发行的《五七》日刊,体现陈独秀及李大钊等一批先进教师支持学生运动而特意编辑的刊物如《每周评论.山东问题》专号等,反映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主力由学生发展为工人群众的一批珍贵出版物如《上海罢市实录》《民潮七日记》等。
另外,还有周恩来起草的《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油印通告,毛泽东在湖南创办的《湘江评论》等,则体现运动后期各地学生继续斗争,绝不妥协,展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姿态。这些文物,均为深刻诠释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珍贵历史资料。
展览第三部分"开天辟地之大事变",重点展出3个类别的历史文物:第一类是反映五四运动后大量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斗胜的各类刊物,如《曙光》《新人》《觉社新刊》《实社自由录》《平民导报》《新生活》等,都是当时各种各样改造中国社会方案的历史见证。
第二类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从各类思潮中脱颖而出的一批珍贵文物,包括:《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海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比较突出的一批报刊如《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建设》杂志、《解放与改造》等,先进分子为纪念中国第一个五一劳动节而创办的一批专刊特号,如《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星期评论》劳动纪念号、《新社会》劳动号、《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劳动纪念号等。
第三类的重点文物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编辑出版的一批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书册,包括: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最早面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及《上海伙友》,标志着《新青年》杂志正式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拥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党刊之称的《共产党》月刊等,陈独秀编辑的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论辩的《社会主义讨论集》等,这些馆藏珍贵文物,都是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关联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深入探寻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历史关联,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策划举办此次文物史料展,向推动中国共产党孕育、诞生的"伟大觉醒"致敬。展览将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专题展厅展出至今年7月30日。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表示,配合纪念五四百年专题展,纪念馆还将举行"致敬'新青年':说说五四新文化那些事儿"专题宣讲,举办"最燃团课"微视频大赛。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宣传教育活动,讲好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开端的故事,弘扬建党精神。
当天,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创建史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研讨活动同期举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